德福教育乃是根據魯道夫.史代納所創的「人智學」的理念為基礎而發展成為一套特別而富藝術化的專業流派。「人智學」包含的範圍很廣,而每一個專業的領域都可包含在教育的範疇裡。「教育」不單單指著「學校」而言,教育是人類社會對其新生代從事教化培育的一種事業。華德福教育透過探索人的本質,而奠定教育理論之基礎。史代納在191997日 第一所華德福學校開學典禮上說:「我們的原則並不在於將我們的世界觀教導給成長中的兒童及青少年。我們要追求的並非教條式的教育。相反地,我們想追求的是讓經由人文精神科學所獲得的知識化為活生生的教育行動。」


人智學也不企圖成為一種遠離生活的理論或成為某種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與渴望求知的需求。相反的它可以參與當今人類社會最重要的工作,並且為了全人類的福祉而做更進一步的發展。當然這也不意味著人智學只處理重大的問題,人智學為重大問題尋求可能的解答,提供一個基礎,同時人智學也可以幫助每一個個體,找到自己生命中身處的位置,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最瑣碎的事情,人智學都可以賦予力量來處理。因此我們可以說華德福教育是一種生活與生命的教育。


本文特概略性的以「人智學」的理論基礎,運用在生活與教育的實務中,轉化成現代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一.身心靈三位一體的人類結構:

史代納以「人類學」的研究,認為人是由身體、心靈、與精神三方面結合為一體,並由這三個角度來探討人的本質。在教育的領域裡史代納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清楚地提出身、心、靈三位一體發展理論的哲人。在聖經「創世記」裡提到人類的起源: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於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神還給人有自由選擇的意志,最後也因這自由選擇的意志使人受了迷惑犯了罪。讓我們來觀察自己,很明顯地我們擁有一個「外在的軀體」,再深入探討我們每個人都有喜歡、不喜歡、快樂、悲傷‥‥的「內在的心靈」,然而每一個人對喜不喜歡,悲傷快樂‥‥的定義與感受又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有「獨立的自我」。在教育兒童時這三個面向都必須考慮到,唯有在瞭解人的本質之後,我們才能夠實際的施予正確的教育。了解身、心、靈的本質之後,回到教育的領域裡,應用在生活中或教室裡,我們應該追求的方向是努力的保護幼兒的感官,啓發幼兒美麗、健康的內心世界,誘發幼兒活潑的思想,進而發揮人類靈性的關懷與愛。(幼教課程模式-林玉珠)


二. 善、美、真的道德情操

「敬虔、愛與自由」是史代納對教師的期許,以敬虔的心接納從天堂來的孩子,用愛教育他,以帶領他進入人世間的真自由,落實在兒童的行為上。史代納說:我們要分三個階段完成:幼兒期感恩的心;小學期愛的美德;青春期責任感。教育的功能若能引導人達到此種道德的情操,發展人性中善美真的本質,進而成為「從心所欲,不踰矩」的自由人,這是華德福教育所要達成的教育目標。


三.意志、情感、思想的意識發展

從人的身體發展特別是三歲前的發展,我們發現,發展並非偶發或特異事件,所有人類都依循著類似的路線進展。發展的三原則:一.從首到尾的原則:發展是由頭部進行到身體較低的部位。二.由近到遠的原則:發展乃是由身體的中央部位進行到外圍部位。三.由簡單到複雜的原則:在各種技能的學習上我們總是由簡單到複雜。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依循著一種必然的次序來進展。華德福教育重視兒童的「頭」「心」「手」的發展,「頭」代表人的思想,「心」代表情感,「手」代表意志力。當我們領略到這種從頭到腳,由上而下的身體成長發展,人們很容易假設心靈意識的功能也採取類似的方向。也就是說,兒童先使用他能思考的頭腦,最後才發揮意志力揮舞他的四肢。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此一身體的發展和心性意識的發展剛好從相反的方向由下而上的進行。嬰兒從四肢的活動中,是意志力在展現,在循環系統的使用中是情感在萌芽,在頭腦的喚醒中是思考的能力在飛翔。人們若不瞭解這種由下而上的心靈意識發展而冒然的施予教育,將會妨礙它的圓滿。不幸的是現代的教育,在未成熟前就提前使用是很普遍的現象,本來應該是用「手」去做和經驗的年齡卻用頭腦來思考。這正是我們目前教育的錯誤。所以華德福的教育強調在整個學齡前,兒童需要有機會去讓四肢充滿活力,而父母的任務就是引導這股強烈的意志力,這些力量會進入學齡階段,並進一步獲得發展。


本文轉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GgxI9f6QFRbCk9YJM5fcLUvVGntK/article?mid=483&prev=681&l=f&fid=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市華德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